殍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辰集下 部首:歹部
武英殿刻本: 第1388頁,第11字
同文書局本: 第580頁,第34字
標點整理本: 第530頁,第9字
音《廣韻》:平表切;《集韻》、《韻會》:被表切,𡘋音摽──餓死曰殍。或作𦹡,亦作𦭼。
《前漢・食貨志贊》「塗有餓𦭼」,與殍同。
例又,通作莩。
《孟子》:野有餓莩。
音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芳無切,音敷──義同。白居易〈坐隅〉詩「俱化爲餓莩」,莩作夫字押,是也。
例《集韻》:或从耳作𦖀。
音又,《廣韻》:符鄙切;《集韻》:部鄙切,𡘋音痞──義同。一曰草木枯落也。或作𣧶。
音《韻會》:按,《說文》𠬪音皫──物落也。凡从𠬪者皆當作𠬪,从爪、从又。今變爲孚,轉寫訛耳。本非孚信之孚,然今經史承訛,難遽攺,故韻書𡘋兩存之。
注解
〔殍〕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下,康熙部首是歹部。
〔殍〕字拼音是piǎ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歹、孚,五行属水。
〔殍〕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iǎo] ⑴ 饿死,饿死的人
殍的康熙字典解释由一直搜整理。殍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