莩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77頁,第7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35頁,第11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03頁,第12字
音《唐韻》:芳無切,音孚。
《前漢・中山靖王傳》:今羣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註〕葭,蘆也;莩者,其𥮉中白皮至薄者也。
例又,《爾雅・釋草》:莩,麻母。〔註〕苴麻盛子者。
《儀禮・喪服》:小功布衰裳,澡麻帶絰。〔註〕澡者,治去莩垢,不絕其本也。
音又,《唐韻古音》:縛謀反;《集韻》:房尤切,𡘋音浮──草名。
音又,《廣韻》:平表切──與殍通。
《孟子》:野有餓莩,〔疏〕郊野之閒有餓而死者。
例又,通摽。王應麟《詩攷》:莩有梅,莩,零落也。
《前漢・食貨志》作𦭼。詳𦭼字註。
注解
〔莩〕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莩〕字是多音字,拼音是fú、piǎ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孚,五行属木。
〔莩〕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fú] ⑴ 芦苇秆里面的薄膜㈡ [piǎo] ⑴ 同“殍”。
莩的康熙字典解释由一直搜整理。莩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