祊
复制
礻部 共8画 左右结构 794A CJK 基本汉字
康熙字典
祊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下 部首:示部
武英殿刻本: 第2012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840頁,第12字
標點整理本: 第801頁,第6字
音《集韻》、《韻會》:晡橫切;《正韻》:補耕切,𡘋音閍。
《說文》作𥛱。从示,彭聲。或从方。門內祭先祖,所以彷徨也。
《詩・小雅》:祝祭于祊。〔傳〕祊,門內也。孝子不知神之所在,使祝博求之門內之旁待賓客處也。
《禮・禮器》:設祭於堂,爲祊乎外。〔註〕祊,明日繹祭也。謂之祊者,於廟門之旁,因名焉。〔疏〕祊有二義,一正祭時,祭神於廟,復求神於廟門內;一明日繹祭時,設饌於廟門外西室。
例又,邑名。
《春秋・隱八年》:鄭伯使宛來歸祊。〔註〕祊,鄭祀泰山之邑,在琅邪費縣東南。
音又,通邴。
《公羊傳・隱八年》作來歸邴。〔註〕彼命反,又音丙。
音又,叶補光切,音邦。
《詩・小雅》:祝祭于祊,與下祀事孔明叶。明音芒。
音《正字通》:《周禮・大司馬》:中秋敎治兵,羅弊,致禽以祀祊。〔鄭註〕祊,當爲方,主祭四方,報成萬物。引《詩》以社以方。據此是《周禮》方譌作祊,非方、祊同「也」。
《字彙》祊音方,合方、祊爲一字,誤。
注解
〔祊〕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下,康熙部首是示部。
〔祊〕字是多音字,拼音是bēng、fā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礻、方,五行属水。
〔祊〕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ēng] ⑴ 古代在宗庙门内举行的祭祀:“设祭于堂,为~乎外。”⑵ 古代在宗庙门内设祭的地方:“祝祭于~。”⑶ 中国春秋邑名,今山东省费县东南。㈡ [fāng] ⑴ fāng ㄈㄤˉ 通“方”,指四方之祭。
祊的康熙字典解释由一直搜整理。祊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