莶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536頁,第17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61頁,第30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31頁,第30字
音《唐韻》:良冉切,音斂。
《說文》:白薟也,或从斂,見蘞字註。
音又,《類篇》:離鹽切,音廉──義同。
音又,《集韻》:虛嚴切,音杴──豨薟,藥草。
音又,《類篇》:魚杴切,音嚴。
《字林》:水中野韭。
音又,火占切,音㿌──辛味。
音又,苦紺切──同「餡」。味過甘也。
注解
〔薟〕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薟〕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iǎn、xiān、yán、kà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僉。
〔薟〕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iǎn] ⑴ 葡萄科藤本植物的泛稱。以果熟時顏色不同而有白蘞、赤蘞、烏蘞莓等名稱。《説文•艸部》:“薟,白薟也。”《玉篇•艸部》:“薟,白薟,藥。”㈡ [xiān] ⑴ 〔豨薟〕草名。菊科。一年生草本。《本草綱目•草部•豨薟》:“時珍曰:韻書:楚人呼猪為豨,呼草之氣味辛毒為薟,此草氣臭如猪而味薟螫,故謂之豨薟。”⑵ 辛味。《集韻•沾韻》:“薟,辛毒之味。”㈢ [yán] ⑴ 水中野韭。《集韻•嚴韻》:“薟,《字林》:冰中野韭。”㈣ [kàn] ⑴ 同“餡”。味過甘。《集韻•勘韻》:“餡,味過甘也。或作薟。”
莶的康熙字典解释由一直搜整理。莶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