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guǐ ㄍㄨㄟˇ

皿部 共17画 上中下结构 U+7C0B
汉语字典

皿部

17画

12画

上中下结构

gui

guǐ

会意字

TVEL 86 、 TVLF 98

HAVT

MXLK

88102

4663

8394

7C0B

[31431451153425221] 撇、横、点、撇、横、点、横折、横、横、竖提、撇、捺、竖、横折、竖、竖、横

簋字概述

折叠展开

〔簋〕字拼音是guǐ 部首是皿, 总笔画是17画。

〔簋〕字是上中下结构 五行属木。

〔簋〕字仓颉码是HAVT 五笔是TVEL 86 、 TVLF 98 四角号码是88102 郑码是MXLK 中文电码是4663 区位码是8394

〔簋〕字的UNICODE是7C0B。 十进制为31755,UTF-32:00007c0b,UTF-8:E7 B0 8B。

〔簋〕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汉字

〔簋〕字的异体字是

簋的笔顺

折叠展开

簋的意思

折叠展开

guǐㄍㄨㄟˇ

基本解释

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

详细解释

名词

(会意,从竹,从皿,从皀。本义: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圆口,两耳或四耳)同本义a round- mouthed food vessel with two or four loop handles

簋,黍稷方器也。 —— 《说文》皆云圆曰簋,谓内圆也。 —— 《周礼·舍人》注二簋可用享。 —— 《易·损》每食四簋。 —— 《诗·秦风·权舆》宰夫设黍稷六簋。 —— 《仪礼·公食礼》陈馈八簋。 —— 《诗·小雅·伐木》鼎簋十有二。 —— 《周礼·掌客》饭土簋。 —— 《史记·始皇纪》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 —— 《韩非子·十过》管仲镂簋朱紘,山节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 ——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簋廉(盛酒的瓦器);簋实(置于簋器的黍稷)

guǐㄍㄨㄟˇ

详细解释

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圆形器皿。

《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实之陈之。”汉•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汉•王符《潜夫论•赞学》:“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

guǐㄍㄨㄟˇ

详细解释

古代祭祀或宴饮时盛食物的器皿,重要的礼器,一般为圆形,大口,双耳。有陶簋、青铜簋等。

簋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上 部首:竹部

武英殿刻本: 第2142頁,第16

同文書局本: 第897頁,第27

標點整理本: 第857頁,第30

古文: 𠥗 、 朹

廣韻》:居洧切;《集韻》、《韻會》:矩鮪切;《正韻》:古委切,𡘋音晷。
說文》:黍稷方器也。
廣韻》:簠簋,祭器,受斗二升,內圓外方曰簋。
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簋,實一觳,崇尺。〔疏〕祭宗廟用木簋,今此用瓦簋,祭天地及外神尚質,器用陶瓠之意也。
易・損卦》:二簋可用享。〔註〕離爲日,日體圓;㢲爲木,木器圓──簋象,則簋亦以木爲之也。
詩・秦風》:於我乎,每食四簋。〔傳〕四簋,黍、稷、稻、粱。
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儀禮・公食大夫禮》:宰夫東面坐,啓簋會,各郤于其西
史記・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堯舜道,其德行曰食土簋。〔註〕用土作簋。

注解

〔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簋〕字拼音是guǐ,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艮、皿,五行属

〔簋〕字造字法是会意,从竹,从皿,从皀。本义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圆口,两耳或四耳。

〔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guǐ] ⑴ 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

簋的康熙字典解释由一直搜整理。簋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簋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上反切居洧切頁碼144頁,第2

簋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

異體𠥗、㔲

㔳古文簋从匚、飢。

匭古文簋或从軌。

朹亦古文簋。

附注段玉裁注:「合三字會意。」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象簋形,上為簋蓋,中為簋體,下為圈足,為簋的初文,隸定當作『㿝』。金文或从皿,𣪘聲,是為『簋』所造的形聲專字。」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九反切居水反頁碼368頁,第3行,第3

朹黍稷方器也。從竹,從皿、皀。

鍇注臣鍇曰:「皀,皮逼反,米粒也。會意。」

反切………頁碼368頁,第4行,第1

古文簋從匚、飢。

反切………頁碼368頁,第4行,第2

古文簋從匚、軌。

反切………頁碼368頁,第5行,第1

亦古文簋。

鍇注臣鍇曰:「飢軌,九皆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上反切居洧切古音第三部頁碼771頁,第6許惟賢344頁,第4

朹黍稷方器也。

段注《周禮》舍人注曰: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也。掌客注曰:簠,稻粱器也。簋,黍稷器也。《秦風》傳曰:四簋,黍稷稻粱也。按毛意言簋可以該簠。鄭注則據《公食大夫・禮》分別所盛也。許云簋方簠圜。鄭則云簋圜簠方。不同者,師傳各異也。《周易》。二簋可用享。鄭注云:離爲日。日體圓。巽爲木。木器圓。簋象。《聘禮》竹簋方注云:竹簋方者,器名。以竹爲之。狀如簋而方。賈疏云:凡簋皆用木而圓。此則用竹而方。故云如簋而方。宋刻單行疏內簋字凡四見。今本依《釋文》改經注疏皆作簠字。非也。巳上可證鄭確謂簋爲圓器。《周禮》疏云:《孝經》陳其簋簠注云:內圓外方受𣁬𦫵者。直據簠而言。若簋則內方外圓。《孝經》鄭注,說者謂鄭小同之注也。賈所引文亦不完。則無用湥求矣。而《秦風・釋文》有內圓外方曰簠,內方外圓曰簋之文。葢本《孝經》注。《聘禮・釋文》則又方圓字皆互易之。自相乖剌。聶崇義曰:舊圖云內方外圜曰簋,外方內圜曰簠。與《秦風・音義》合。《廣韵》曰:內圓外方曰簋。歐陽氏集古錄曰:簋外方內圓。與《聘禮・音義》合。攷圜器之內爲之方。方器之內爲之圜。似以木以瓦以竹皆難爲之。他器少如是者。恐《孝經》注不可信。許鄭皆所不言也。鄭注禮曰:飾葢象龜。葢者意擬之詞。注《禮器》云:大夫刻爲龜形可證也。聶氏,陳氏禮圖皆於葢頂作一小龜。誤解一葢字耳。見《考工記圖》。

从竹皿皀。

段注合三字會意。按簋古文或从匚,或从木。葢本以木爲之。大夫刻其文爲龜形。諸侯刻龜而飾以象齒。天子刻龜而飾以玉。其後乃有瓦簋。乃有竹簋方。因製从竹之簋字。木簋竹簋《禮器》。瓦簋常用器也。皀,穀之馨香。謂黍稷也。居洧切。古音在三部。讀如九。

古文簋。从匚食九。

段注各本作从匚飢。飢非聲也。从方,从食,九聲也。

古文簋。从匚軌。

段注按許說簋爲方器。葢以古文从匚也。軌聲。古音簋軌皆讀如九也。《史記》李斯傳曰:飯土匭。《公食大夫・禮》注曰:古文簋皆作軌。易損二簋。蜀才作軌。《周禮》小史故書簋或爲九。大鄭云:九讀爲軌。書亦或爲軌。簋古文也。今本《周禮》脫誤。爲正之如此。軌九皆古文假借字也。匭古文本字也。匭之字後世用爲匭匣字。《尙書》苞匭菁茅。鄭曰:匭,纏結也。鄭意謂匭爲糾之假借字。《吳都賦》注用之。

亦古文簋。

段注簋以木爲之。故字从木也。惠氏棟《九經古義》曰:易渙奔其机。當作朹。宗廟器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匭,古云九者,音相近。

簋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85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381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294頁
4說文校箋第189頁,第19字
5說文考正第178頁,第5字
6說文今釋第641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1131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2601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938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14頁,第20字
11標注說文第187頁,第7字
12說文注箋第1481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4863頁【補遺】第16714頁
14通訓定聲第986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384頁【崇文】第1533頁
16說文句讀第571頁
17說文新證第372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196頁,第3字
19古字詁林第四冊,第659頁,第3字
20古字釋要第463頁,第14字

簋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a square basket of bamboo for holding grain used at sacrifices, feast
  2. panier de bambou carré pour contenir des céréales utilisées lors de sacrifices ou de fêtes

簋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簋(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簋(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簋(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簋(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簋(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簋(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