縌
笔顺 反馈

复制

ㄋㄧˋ

糹部 共15画 左右结构 U+7E0C
汉语字典

糹部

15画

9画

左右结构

ni

XUBP

VFYTU

ZWUZ

28934

7E0C

[554444431523454] 撇折、撇折、点、点、点、点、点、撇、横、竖折/竖弯、竖、撇、点、横折折撇、捺

縌字概述

折叠展开

〔縌〕字拼音是nì 部首是糹, 总笔画是15画。

〔縌〕字是左右结构

〔縌〕字仓颉码是VFYTU 五笔是XUBP 四角号码是28934 郑码是ZWUZ

〔縌〕字的UNICODE是7E0C。 十进制为32268,UTF-32:00007e0c,UTF-8:E7 B8 8C。

〔縌〕字的异体字是

縌的意思

折叠展开

ㄋㄧˋ

基本解释

佩玉的丝带。

縌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30頁,第9

同文書局本: 第933頁,第17

標點整理本: 第896頁,第3

廣韻》、《正韻》:宜戟切;《集韻》、《韻會》:仡戟切,𡘋音逆。
說文》:綬維也。
前漢・翟方進傳》:赤韍縌。〔註〕服䖍曰:縌卽今之綬也。師古曰:縌者,系也,謂逆受之也。
後漢・輿服志》:自靑綬以上,縌皆長三尺二寸。縌者,古珮璲也;佩綬相迎受,故曰縌。
集韻》亦作𥿬

注解

〔縌〕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縌〕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逆

〔縌〕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nì] ⑴ 佩玉的丝带。

縌的康熙字典解释由一直搜整理。縌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縌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宜戟切頁碼435頁,第31

縌綬維也。从糸逆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宜戟切頁碼1033頁,第6行,第3

縌綬維也。從糸逆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宜戟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613頁,第2許惟賢1137頁,第2

縌綬維也。

段注此綬謂漢之綬也。乘輿長丈九尺九寸,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長丈五尺,百石長丈二尺者是也。綬維謂之縌。乘輿至二千石皆長三尺二寸,千石至二百石皆長三尺者是也。司馬彪曰:縌者,古佩璲也。佩綬相迎受故曰縌。按當曰與綬相迎受故曰縌。縌之言逆也。漢之縌,古之綬也。漢之綬,猶古之韍佩也。縌篆其創於李斯輩與。

从糸。逆聲。

段注宜戟切。古音在五部。

縌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61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1106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824頁
4說文校箋第577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517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1907頁,第6字
7說文約注第3208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6416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751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343頁,第19字
11標注說文第552頁,第17字
12說文注箋第4557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2700頁【補遺】第17912頁
14通訓定聲第1868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133頁【崇文】第4529頁
16說文句讀第1882頁
17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205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1207頁,第2字

縌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縌(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縌(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縌(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縌(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