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ㄅㄚˊ

足部 共12画 左右结构 U+8DCB
汉语字典

足部

12画

5画

左右结构

ba

形声字

KHDC 86 、 KHDY 98

RMIKK RMIKE

JIXS

63147

6405

1647

8DCB

[251212113544] 竖、横折、横、竖、横、竖、提、横、撇、横撇/横钩、捺、点

跋字概述

折叠展开

〔跋〕字拼音是bá 部首是足, 总笔画是12画。

〔跋〕字是左右结构 五行属水。

〔跋〕字仓颉码是RMIKK RMIKE 五笔是KHDC 86 、 KHDY 98 四角号码是63147 郑码是JIXS 中文电码是6405 区位码是1647

〔跋〕字的UNICODE是8DCB。 十进制为36299,UTF-32:00008dcb,UTF-8:E8 B7 8B。

〔跋〕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汉字

〔跋〕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次常用字

〔跋〕字的近义字是

〔跋〕字的反义字是

〔跋〕字的异体字是

跋的笔顺

折叠展开

跋的意思

折叠展开

ㄅㄚˊ

基本解释

翻山越岭。~涉。

踩,践踏。~前踬后(喻进退两难)。

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文。~语。序~。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足,犮( bó )声。本义:草中行走,越山过岭。

2.同本义climb over mountains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 —— 《左传·成公十三年》跋涉山川,蒙犯霜露。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大夫跋涉,我心则怃。 —— 《诗·鄘风 ·载驰》

跋援(犹攀登);跋履(登山涉水)

3.扭转turn round

跋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严武《巴岭答杜二见忆》

跋马(勒紧马绳,使马回转)

4.踏,踩stamp

跋浪(踏浪;破浪);跋足(踮起脚跟)

5.见“跋扈”

名词

1.火炬,火把 torch。如:跋烛(快要点完的蜡烛)

2.通“”。 [草烛的]根部。泛指东西的底下部root; base

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 —— 《礼记·曲礼上》烛尽见跋。 —— 《聊斋志异·邵女》

3.文体的一种。附在正文之后。即后序postscript

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 —— 《梦溪笔谈》

跋尾(题写文字于书卷之后)

ㄅㄚˊ

详细解释

1.陆地行走称为“”。

《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汉•毛亨•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跋山涉水。

2.践踏。

跋胡疐尾、跋前疐后。

3.回转。

唐•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诗:“韩公堆上跋马时,回望秦川树如荠。”《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唐纪七•高祖武德九年》:“(建成、元吉)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元•胡三省•注:“跋马者,摇駷马衔,偏促一辔,又以两足摇鼓马腹,使之回走。”

1.文体名。写于书籍、文章、字画或碑帖等后面言简意赅的文字称为“”。跋文内容多属评介、鉴定或考据等性质。

2.姓。如五代后梁有跋异。

ㄅㄚˊ

详细解释

1.翻越山岭。

跋涉、跋山涉水。

2.写在书籍、文章的后面或字画、金石拓片等的边缘,用于说明写作经过或加以评价、考释等的短文。也作“跋文”。

序跋、题跋。

3.〈书〉踩;踏。

跋前疐后。

4.姓。

跋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中 部首:足部

武英殿刻本: 第2925頁,第9

同文書局本: 第1223頁,第9

標點整理本: 第1202頁,第1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蒲撥切,音魃。
說文》:蹎跋也。
玉篇》:跋𨇨,行貌。
詩・鄘風》:大夫跋涉。〔傳〕草行曰跋,水行曰涉。〔釋文〕《韓詩》云:不由蹊遂而涉曰跋。

又,《詩・豳風》:狼跋其胡。〔傳〕跋,躐也。

又,《類篇》:本也。
禮・曲禮》:燭不見跋。〔註〕跋,本也。〔疏〕本,把處也。

又,《前漢・揚雄傳》:跋犀犛。〔註〕張晏曰:跋,躡也。師古曰:反戾也。

又,《後漢・崔駰傳》:黎共奮以跋扈兮。〔註〕跋扈,强梁也。

又,《篇海》:足後爲跋,故書文字後曰跋。

又,姓。
五代名畫補遺》:跋異,汧陽人。

又,《集韻》、《正韻𡘋北末切,音撥──義同。

又,《集韻》:博蓋切,音貝──與䟺同。詳䟺字註。

又,《韻補》叶蒲麥切。蘇軾〈趙康靖公𥓓銘〉:遂授以政,歷佐三葉;濟于艱難,不疐不跋。

注解

〔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足部

〔跋〕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𧾷、犮,五行属

〔跋〕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足,犮( bó )声。本义是草中行走,越山过岭。

〔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bá] ⑴ 翻山越岭⑵ 踩,践踏⑶ 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

跋的康熙字典解释由一直搜整理。跋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跋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下反切北末切頁碼61頁,第35

跋蹎跋也。从足犮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四反切步捋反頁碼179頁,第3行,第2

跋蹎跋也。從足犮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下反切北末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331頁,第1許惟賢148頁,第12

跋蹎也。

段注依《豳風・正義》訂。跋,經傳多叚借沛字爲之。《大雅》、《論語》顚沛皆卽蹎跋也。《毛傳》。顚,仆也。沛,拔也。拔同跋。《豳風・狼跋》亦或作拔。《馬融・論語》注曰:顚沛,僵仆也。按《豳風・狼跋》其胡謂𦇏也。𦇏則仆矣。引伸爲近人題跋字。題者標其前。跋者系其後也。《邶風傳》。艸行曰跋。別一義。

从足。犮聲。

段注北末切。《廣韵》蒲撥切。十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跋(入)䟺(去),一字也。顛沛之沛即上二字之假。

白话解释

跋,蹎簸跋涉。字形采用“足”作边旁,采用“犮”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作,由「足」、「犮」二字構成。從足,示人體行動之義。從犮,聲符,注明音讀,兼表義。犮,從犬而曳其足,示犬行動不便之貌。引申為跋涉長途,顛沛傾倒。隸書承自篆文,右體隸變作「犮」。楷書承自隸書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跋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21頁,第9字
2陳昌治本第178頁,第10字
3黃侃手批第145頁
4說文校箋第85頁,第13字
5說文考正第80頁,第19字
6說文今釋第278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480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171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419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50頁,第4字
11標注說文第86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642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2753頁【補遺】第16398頁【補編】第14880頁【後編】第14542頁
14通訓定聲第2729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78頁【崇文】第709頁
16說文句讀第244頁
17章授筆記第96頁,第3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599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228頁,第4字

跋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go by foot; epilogue, colophon
  2. marcher avec peine, fouler du pied

跋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跋(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跋(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跋(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跋(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跋(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跋(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